《中国国家自主贡献》解读系列之一

微碳公司    微碳视界    《中国国家自主贡献》解读系列之一

        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明显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政府2015年提交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中,明确提出我国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之一:“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45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量”意味着什么?这个数字背后代表着我国在减排方面何等的决心?微碳君将为您详细解读“45亿立方米”背后的故事。

 

7-1

 

 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明显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政府2015年提交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中,明确提出我国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之一:“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45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量”意味着什么?这个数字背后代表着我国在减排方面何等的决心?微碳君将为您详细解读“45亿立方米”背后的故事。

 

        森林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全球最重要的碳贮存库,是大气CO2重要的吸收汇,因而已被纳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来增加碳汇是未来30-50年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

 

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森林生态环境决定着森林的固碳减排效果,“森林蓄积量”就是对这种固碳效果进行评价的一个量化指标。从定义上看,森林蓄积量是指一定森林面积上存在着的林木树干部分的总材积,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的总体规模和水平。简单来说,如果当地森林覆盖率低,但是所有的树木都是参天大树,那森林蓄积量应该也不会少。但是如果在以矮小的树木为主的地方,单棵树木提供的木材量有限,若要有很大的森林蓄积量,那就必须有很大的森林覆盖面积。“增加45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量从纸面上看是一个林业产业增量的数据,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态度和林业活动在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框架下的重要地位。

 

那么增加45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量究竟意味着多大的减排效果?根据国家发改委所发布的《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计算方法,参考2009年12月《中国森林资源报告—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乔木林主要优势树种面积和蓄积比例数据,将45亿立方米的蓄积量按树种蓄积比例进行加权计算,可以换算为74.5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量。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曾指出,我国2013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28.56%,相当于二氧化碳减排25亿吨。那么来自45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增量的74.58亿吨减排量,将会是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有力保障。根据2015年11月,解振华在国务院新闻办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的发言,2014年我国森林蓄积量较2005年已经增加了21.88亿立方米,相当于已经完成了“45亿”中近五成的增量目标。

 

7-2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2009-2013年)显示,我国森林蓄积水平为每公顷89.79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为4.23立方米。由于截止2014年已完成造林活动的林地其持续增加的森林蓄积量难以计算,我们假设在2015-2030年间,仅依靠新造林完成剩余五成多的增量目标,以每年造林模式进行简单的估算,则我国需每年造林0.603亿亩,共计9.648亿亩(见图1)。

 

7-3

 

图1:我国森林蓄积量增量目标解析

 

  较大规模、树种合理的造林活动能够直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森林蓄积量的增加,产生切实稳定的固碳减排效果,同时建立森林生态系统,丰富地方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可谓一举多得。然而,尽管减排效果显著,但大规模的造林活动意味着大笔资金的投入,仅依靠国家财政为其“埋单”显得不太实际。同时,传统的造林活动属于投入较高、投资周期较长的项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与林农投资林业项目。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现代林业,发展山区林特产品、生态旅游业和碳汇林业”。对于“碳汇林业”这一概念,国人虽然接触时间不长,但实际上我国很早就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参与到碳汇林业的项目开发和交易中了。2005年4月,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与合作伙伴启动了云南第一个再造林景观恢复项目——云南腾冲森林多重效益(FCCB)项目,并于2007年成功通过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CCB标准)认证的森林碳汇项目,也是全球第一个获得CCB标准金牌认证的项目。2007-2008年,腾冲项目预计吸收的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在国际市场成功交易,收入50万美元,是全球第二个成功的林业碳汇交易案例。相比传统林业,碳汇造林具备了“碳汇交易”的潜质,这为我国林业项目的开发提供了新模式、新动力。2012年,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CCER)体系建立起来后,伴随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林业相关的碳汇项目的社会意义和市场价值都逐渐凸显,越来越多地在我国应对温室气体变化的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造林”则是指通过森林起到固碳作用,以此来充抵减排二氧化碳量的义务,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补偿的一种重要途径。开发一个碳汇造林项目,首先必须符合国家备案的《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见图2)中关于土地、林权、额外性等方面的限制条件,此外,还需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经过一个从项目开发到审定、上会、备案,最终经过监测签发减排量的严格过程。根据预计,按目前国家发改委的流程,一个完整的CCER项目从项目开发到获得备案,需要大约九个月到一年左右时间。减排量获得备案所需时间根据项目计入期和监测期的长短不同而有所差异。除减排量已获得成功备案并交易的广东长隆碳汇造林项目外,目前已经通过第三方审定的23个林汇相关项目(包括碳汇造林、森林经营与竹子碳汇造林)中,进入项目备案审核会环节的项目仅有3个,其中2个获得成功备案。且备案项目从审定到备案的耗时较长,甚至有可能长达一年。 可以说,林汇相关的减排量从项目开发到国家发改委备案,进而进入交易的条件十分严格,耗时较长,需要开发机构具备较高的人力资源、资金与技术水平。

 

7-4

 

图2:造林碳汇方法学

 

  完成这个流程,最终得到国家发改委备案的减排量就是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CCER),我国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均允许并鼓励控排企业使用CCER与配额进行抵消,通过抵消比例限制、地域和时间上的要求等规定,将CCER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各试点市场CCER抵消规则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要求项目减排量在2013年1月1日以后产生,排除水电项目,并且规定抵消量不得超过企业履约配额量的约10%左右。

 

  经核证后的碳汇量(CCER)是有经济价值的,这使得“植树”的价值得以重估。造林碳汇作为一种优质的CCER,其价值也会得到市场充分的认可,或将在抵消机制中占据其优势地位。我们预计,2016年以后,我国每吨林汇CCER价格将达到20-30元。45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量,相当于74.58亿吨的碳汇量,如果开发为林汇CCER,其价值可高达1491.6-2237.4亿元。这将为地方林农、政府、当地社区,以及各其他利益相关方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CCER项目的开发实现林业的碳汇价值,也意味着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可计量化与货币化,这将弥补森林经营周期长、短期无经济收益的问题,同时为我国林业资产证券化等绿色金融创新指出新的可行的方向。

 

7-5

 

以往,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能源结构转型和技术改造,具有潜力的林业却被忽略。如今,增加林业碳汇逐渐成为落实碳强度下降指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成为我国低碳发展整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碳汇造林项目的开发提高了全社会对森林多功能性的认识,带来林业经营观念的转变,为我国造林营林活动引入了新的投资渠道;也为项目地林区居民拓宽生计来源,提高经济收入提供了途径,能够实现切实的惠农效果,可以说,为各地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提供了新的战略选择。同时,森林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可计量化与货币化,使得林业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各政府部门中的重要性得到加强,也提高了林业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总之,《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中“45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的增加量,不仅是森林面积的扩大和固碳作用的发挥,更是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我们相信,以此目标为契机,将会带动林业相关碳汇项目从造林营林到项目开发、监测、核算和交易的整个产业链的发育发展,完善森林资源生态服务功能的市场价格体系,调动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相关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高公众,特别是脆弱人群面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的风范。